內容來自YAHOO新聞
深腦刺激手術有效控制巴氏症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於十七日(二)上午召開「巴金森氏症深腦刺激手術成果發表記者會,由神經內科陳凱翔醫師及神經外科王奐之醫師介紹目前針對巴金森氏症最有效的深腦刺激術,以及成功案例經驗分享。
神經內科陳凱翔醫師表示,台灣的原發性巴金森氏症患者好發年齡平均約六十二歲,整體病程約莫十至十五年。最讓人所熟知的症狀就是肢體僵硬、動作遲緩、以及不自主的抖動。但大部分原發性巴金森氏症的患者在初期使用左多巴胺類藥物或是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時效果都相當不錯,都有一段達數年的「蜜月期」,但過了這段期間,隨著疾病病程進展,開始出現藥物的副作用,必須使用多次且多量的藥物才能夠維持日常活動,或者是出現無法控制的異動症,通常都造成巴金森症患者極大的困擾。
虞希禹副院長表示,深腦刺激術是藉由電刺激於雙側的視丘下核或者是蒼白球內核,以持續的電刺激取代藥物刺激,達到減低藥量縮短藥效中斷的情形。而刺激的核心就是置於胸前的電池刺激器,可以經由神經科醫師透過磁感調控器調整最適當的刺激電量與頻率,給予病患最好的療效。
深腦刺激術是需要高度精準儀器定位的功能性外科手術,必須有一個合作無間的團隊包含神經內科醫師、神經外科醫師、放射科醫師、麻醉科醫師以及照護團隊才有辦法執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已於今年九月成功完成一例巴金森氏症深腦刺激手術,日後將可以穩定提供竹苗地區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更進一步的治療選擇。
陳凱翔醫師也提及,原本手術費用高達百萬之譜,今年初健保局通過給付每人一生一次刺激器費用,這也讓今年接受深腦刺激手術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數量比往年提高許多。但必須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原發性巴金森氏症患者都改送申請是否有機會適合接受深腦刺激術,目前健保有明確規定。
神經外科王奐之醫師表示,手術會置入刺激電極,雖然術前的定位準備非常精準,但還是有可能出現出血的風險,此外,由於是植入外來物,感染風險也是需要評估。而刺激器電池的平均使用壽命大概5-6年就需要再更換,才能延續治療效果。
雖然深腦刺激手術仍舊無法停止巴金森氏症患者其黑質細胞退化的情形,但在中後期病人承受許多藥物副作用之苦,無法藉由調整藥物達到效果的時候,深腦刺激術是目前最有效的選擇,減少使用藥量與斷電現象,讓巴金森氏症的病友們重拾人生與生活品質。
桃園信用貸款代償缺錢急用哪裡借錢
新聞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深腦刺激手術有效控制巴氏症-160000827.html